等你携一身古韵,袅袅而来——文清歌散文诗精选
等你携一身古韵,袅袅而来——文清歌散文诗精选
等你携一身古韵,袅袅而来——文清歌散文诗精选
黄亦玫是一个把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人。很多时候说来容易,但真正打破常规是很难做到的一件事。在我们懵懵懂懂被父母和社会安排未来时,黄亦玫早早地确定了自己想要怎么样的人生。
楼下的便利店,早已摆好了新包装的重阳糕,山药泥混着坚果碎,咬开时甜香漫过唇齿,包装上“步步登高”的字迹,映着年轻人匆匆的脚步。我挑了两盒,指尖划过外卖软件,备注栏敲下“麻烦送杯菊花茶,少糖”。
墨泪双挥书慈母,文章一卷见深心。10月16日,散文诗杂志社举办石印文《我的苦娘》作品座谈会,湖南省作协副主席、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副主席龚旭东,湖南省作协创研室主任贺秋菊,湖南省文联《文艺论坛》《湘江文艺》编辑部主任佘晔,散文诗杂志社驻社艺术家、著名作家盛
围绕高原古盆地托举的液态蓝宝石。围绕钴蓝、钢蓝、松石蓝的幻变,围绕蔚蓝、青蓝、深蓝的漾动;围绕湖水里漾动的天空、云阵和飞鸟的投影——鱼群在粼粼波动的水面出没,如同日月星辰的显现和退隐。围绕大湖疾驰,并在高速旋转中捕捉那来自湖底的声音,湖岸耸立的十三座雪峰和山峦
秋阳把影子拉成细长的线,风里便漫开絮语的质地。蝉鸣敛了声息,荷盖卷着边儿,连檐下嬉闹的孩童也背着书包,走进学堂——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,与田埂上谷穗的轻颤,织成晨露里最清润的调子。秋从不是沉默的,它只是把夏日的喧嚣,酿作低回的私语:藏在落叶的脉络里,浸在菊花的呼
前500名成功订阅2026年全年杂志的读者,将额外获得我们精心准备的神秘文创礼品一份!这份诗意惊喜,名额有限,先到先得!
蔺峰:甘肃兰州,西北师大会计学、省委党校经管学毕业。知青岁月,贺兰军魂。笔为友,诗会友。作品见诸于省市党报、高校新闻网、校报、校刊,省、市级及国内知名网络平台。并有获奖。作品有诗歌,散文,论文。篇数千章,字数百万。题材广,视角新,与三观同韵,与时代共鸣。
作者:郭沫若,现代文学家、历史学家,新诗奠基人之一。代表作有诗集《女神》等。文章主题: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外形美(颜色、身段)和动态美(觅食、栖息、飞行),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。文章也启发我们要善于在寻常事物中发现美。
秋意渐浓教研暖,诗韵流香满课堂。近日,怀远县雁湖学校在录播厅开展了散文诗公开课观摩活动。本次活动由教学经验丰富的韩向向老师执教纪伯伦经典散文诗《花之歌》,全体语文教师齐聚一堂,共同探索散文诗这一特殊文体的教学新路径。
《散文诗》创办于1985年,是中国当代第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散文诗刊,也是国内发行量最大,拥有广泛社会基础的第一本全本可视听、可交流的融媒体诗歌杂志。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:CN 43-1199/I,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:ISSN 1004-7573。《散文诗》
杨元花,女,1954年9月出生,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人,揭阳诗社社员,揭阳榕城作家协会会员,《鲁南作家》编辑部特约作家,中国诗人年度诗歌选集编辑委员会认证诗人,中华诗书画派成员。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80年毕业于汕头大学医学系,儿科副主任师,从事医师工作
在时光的长河里,有一方净壤,它在虹螺山下,它是我魂牵梦绕的家乡。虹螺山,似岁月的巨人,身披翠绿的衣装,屹立在天地中央。它的褶皱里藏着古老的传说,每一道沟壑都刻满了时光的沧桑。清晨,第一缕阳光轻抚它的脊梁,像是给它戴上了金色的皇冠,闪耀着辉煌。云雾在它腰间缭绕,
北上 番外小说 已经写了20多万字啦,后面还会继续写,敬请期待。作者业余写文,时间有限,想要把每一篇文章,构思的每个脑洞,都认真写出来,所以速度不会太快,谢谢你的耐心等待。
当这封信抵达心灵深处时,或许你正徘徊在某个十字路口,或是沉溺于一场无声的喧嚣。我想告诉你,无论此刻你身处光明还是阴影,我都愿意以最坦诚的姿态与你对话——就像两个老友在深夜的炉火旁,分享那些被白昼遗忘的细语。
不是高悬的口号,是俯身给农村老人掖紧的被角,棉絮里裹着塬上槐的温;不是张扬的旗帜,是塞进寒门学子书包的诗集,纸页间印着泔河的波。
一九八四年庄稼还未收割完,女儿便躺在我怀里睡得如此甜美。今晚的露天电影因为时间安排不开,我们没有去观看。妻子提醒我需要修一修缝纫机的踏板,明天我要去邻居家再借一些钱。孩子哭了一整天,闹着要吃饼干。我选了一件蓝色的涤卡上衣,心里痛如刀割。蹲在池塘边上给自己打两拳
生活不必像填写答题卡那样,每一格都追求精准无误。有时候,留点空白,反而能呼吸得更自在。我们总习惯把时间排得满满当当,却忘了真正的自由,是允许计划里有个“天窗”,让突如其来的阳光、偶然的惊喜、未曾预料的际遇,都能轻轻落进来,点缀原本平淡的日常。
不分行:散文诗专栏。欢迎组章,尤其推崇关注现实的系列精短之作,3500字以内。
又到了9月9日,这个让无数中国人心头一颤的日子。49年前的今天,一代伟人毛泽东与世长辞,留下了改变东方命运的思想和太多未竟的事业。每逢这个日子,社交媒体上总会掀起一场自发性的集体纪念——有人分享老照片,有人朗诵诗词,有人讲述家族记忆中与这位伟人的点滴关联。但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