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甘肃文学】蔺峰散文诗十首欣赏
蔺峰:甘肃兰州,西北师大会计学、省委党校经管学毕业。知青岁月,贺兰军魂。笔为友,诗会友。作品见诸于省市党报、高校新闻网、校报、校刊,省、市级及国内知名网络平台。并有获奖。作品有诗歌,散文,论文。篇数千章,字数百万。题材广,视角新,与三观同韵,与时代共鸣。
蔺峰:甘肃兰州,西北师大会计学、省委党校经管学毕业。知青岁月,贺兰军魂。笔为友,诗会友。作品见诸于省市党报、高校新闻网、校报、校刊,省、市级及国内知名网络平台。并有获奖。作品有诗歌,散文,论文。篇数千章,字数百万。题材广,视角新,与三观同韵,与时代共鸣。
作者:郭沫若,现代文学家、历史学家,新诗奠基人之一。代表作有诗集《女神》等。文章主题: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外形美(颜色、身段)和动态美(觅食、栖息、飞行),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。文章也启发我们要善于在寻常事物中发现美。
秋意渐浓教研暖,诗韵流香满课堂。近日,怀远县雁湖学校在录播厅开展了散文诗公开课观摩活动。本次活动由教学经验丰富的韩向向老师执教纪伯伦经典散文诗《花之歌》,全体语文教师齐聚一堂,共同探索散文诗这一特殊文体的教学新路径。
《散文诗》创办于1985年,是中国当代第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散文诗刊,也是国内发行量最大,拥有广泛社会基础的第一本全本可视听、可交流的融媒体诗歌杂志。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:CN 43-1199/I,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:ISSN 1004-7573。《散文诗》
杨元花,女,1954年9月出生,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人,揭阳诗社社员,揭阳榕城作家协会会员,《鲁南作家》编辑部特约作家,中国诗人年度诗歌选集编辑委员会认证诗人,中华诗书画派成员。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80年毕业于汕头大学医学系,儿科副主任师,从事医师工作
在时光的长河里,有一方净壤,它在虹螺山下,它是我魂牵梦绕的家乡。虹螺山,似岁月的巨人,身披翠绿的衣装,屹立在天地中央。它的褶皱里藏着古老的传说,每一道沟壑都刻满了时光的沧桑。清晨,第一缕阳光轻抚它的脊梁,像是给它戴上了金色的皇冠,闪耀着辉煌。云雾在它腰间缭绕,
北上 番外小说 已经写了20多万字啦,后面还会继续写,敬请期待。作者业余写文,时间有限,想要把每一篇文章,构思的每个脑洞,都认真写出来,所以速度不会太快,谢谢你的耐心等待。
当这封信抵达心灵深处时,或许你正徘徊在某个十字路口,或是沉溺于一场无声的喧嚣。我想告诉你,无论此刻你身处光明还是阴影,我都愿意以最坦诚的姿态与你对话——就像两个老友在深夜的炉火旁,分享那些被白昼遗忘的细语。
不是高悬的口号,是俯身给农村老人掖紧的被角,棉絮里裹着塬上槐的温;不是张扬的旗帜,是塞进寒门学子书包的诗集,纸页间印着泔河的波。
一九八四年庄稼还未收割完,女儿便躺在我怀里睡得如此甜美。今晚的露天电影因为时间安排不开,我们没有去观看。妻子提醒我需要修一修缝纫机的踏板,明天我要去邻居家再借一些钱。孩子哭了一整天,闹着要吃饼干。我选了一件蓝色的涤卡上衣,心里痛如刀割。蹲在池塘边上给自己打两拳
生活不必像填写答题卡那样,每一格都追求精准无误。有时候,留点空白,反而能呼吸得更自在。我们总习惯把时间排得满满当当,却忘了真正的自由,是允许计划里有个“天窗”,让突如其来的阳光、偶然的惊喜、未曾预料的际遇,都能轻轻落进来,点缀原本平淡的日常。
不分行:散文诗专栏。欢迎组章,尤其推崇关注现实的系列精短之作,3500字以内。
又到了9月9日,这个让无数中国人心头一颤的日子。49年前的今天,一代伟人毛泽东与世长辞,留下了改变东方命运的思想和太多未竟的事业。每逢这个日子,社交媒体上总会掀起一场自发性的集体纪念——有人分享老照片,有人朗诵诗词,有人讲述家族记忆中与这位伟人的点滴关联。但与
以“大地飞诗·南粤田间的诗意人生”为主题,创作诗歌,诗歌形式不限(现代诗、古体诗、散文诗等均可),内容需聚焦田间活动,展现中山市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诗意表达与精神家园共建,突出人们在乡村振兴中的获得感、幸福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夏末初秋的金猴海,把 “绿” 揉进了水里 —— 岸边的绿树把影子投进湖面,让湖水变成了深浅不一的绿,浅处是透亮的翡翠绿,深处是温润的墨绿。风一吹,湖面的绿影跟着晃,像打碎了一湖的绿宝石,又很快重新拼回温柔的模样。
诵读录制:用您的声音诠释文字的魅力,录制6分钟以内的音频或视频作品,朗诵结束后点击完成,上传作品并选择成人组或少年组。
写作抵达远方。对于写作者来说,这个远方,可以是远方的人,读者通过文字间共通的情感,和写作者实现了美好链接;也可以是远方的空间,一个建立在琐碎日常中又超脱于日常的诗意空间。今天推荐的文章,作者讲述了他通过写作到达的远方。
桃江县,素有“美人窝”“屈原第二故乡”“楠竹之乡”的美誉,而坐落于此的桃花江竹海景区,更是将这片土地的灵秀与厚重凝聚成一方诗意的栖息地。这里竹林如海,负氧离子充盈,单日最高可达30000个/cm³,是名副其实的“天然氧吧”;这里文化深邃,屈原的求索精神、美人窝
有人背上行囊,奔赴山川湖海;有人漫步城市,用镜头收藏街巷的晨昏与烟火。在用户主理人@金玉视角的号召下,这些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光影与故事,正通过“行行摄摄”兴趣圈子汇聚成河。短短两个月,这里已成为创作者们交流灵感、展示才华的热闹园地。
不是锋芒毕露的亮,是浸过药香的温润,顺着竹影的纹路,在白墙上洇出一片柔软的光。案头的医书泛着黄,字里行间的"骨道神机诀"在灯影里流转,张传景指尖捻过的,仿佛不是纸页,是千年经络在掌心舒展的弧度。